当前位置:主页>国学>子部>

《伤寒论·卷一·平脉法》原文/译文/评析(7)

来源:zhuakuai.com  作者:张仲景  时间:2017-01-05  

  【原文】

  少阴脉弱而涩,弱者微烦,涩者厥逆①。

  【注释】

  ①厥逆:四肢厥冷不温。

  【译文】

  少阴脉弱而且涩,弱则心中微烦,涩则手足逆冷。

  【评析】

  本条讲少阴阴血虚,致微烦厥逆。

  少阴属肾,是阴阳气血的根本,少阴脉弱而无力,是属阴虚,阴虚生热,热扰故微烦。涩为血少,流行不畅,阳气不能外达四肢,故四肢厥冷。
 

  【原文】

  趺阳脉不出,脾不上下①,身冷肤硬。

  【注释】

  ①脾不上下:脾虚失运,不能升清降浊。

  【译文】

  跌阳脉隐伏不显,主脾阳衰微。脾虚不能运化,水谷精微不能营养周身上下,故身体冷而皮肤硬。

  【评析】

  本条讲脾不升降,致身冷肤硬。

  脾胃为荣卫生化之源,趺阳脉不出,是胃气大虚而脾不能健运,以致荣卫之气不得上下周流,卫气不温分肉,所以身冷,荣血不濡肌肤,所以皮肤硬。
 

  【原文】

  少阴脉不至,肾气微,少精血,奔气促迫,上入胸膈,宗气反聚,血结心下。阳气退下,热归阴股,与阴相动,令身不仁,此为尸厥①,当刺期门、巨阙。

  【注释】

  ①尸厥:肢体厥冷,无知无觉,状若死尸,名曰尸厥。

  【译文】

  少阴脉按不到,是肾气微弱,精血不足。气上奔而促迫于胸膈,以致宗气反聚而血结于心下。气下陷而阳热趋于阴部和大腿内侧,与阴气相搏动,致身体失去知觉,这就形成尸厥,治疗当用针法急救,可刺期门、巨阙等穴。

  【评析】

  本条讲尸厥的脉、症、机、治。

  少阴脉不至,则肾虚可知,由是阴阳升降逆乱,宗气反为所阻,血结于上,气陷于下,阴逆于上,阳退于下,遂致身体手足厥冷,知觉丧失,状若死尸,所以名为尸厥。治应刺法急救,刺期门所以通心下血结,刺巨阙所以行宗气之聚。
 

  【原文】

  寸口脉微,尺脉紧,其人虚损多汗,知阴常在,绝不见阳也。

  【译文】

  寸部脉微,尺部脉紧,微为阳气衰微,紧是阴寒内盛。阴邪常盛而阳衰,故病人虚弱多汗。

  【评析】

  本条讲阴盛阳绝的脉症。

  寸口脉微是阳气衰,尺部脉紧为阴邪盛,虚损且又多汗,则阳气外亡,所以说绝不见阳。
 

  【原文】

  寸口诸微亡阳,诸濡亡血,诸弱发热,诸紧为寒,诸乘寒者则为厥,郁冒不仁①,以胃无谷气,脾涩不通,口急不能言,战而栗也。

  【注释】

  ①郁冒不仁:昏迷失去知觉。

  【译文】

  寸口部凡是脉微的为阳虚,凡是脉濡的为血虚,凡是脉弱的多伴有发热,凡是脉紧的为寒邪;大凡阳虚血少的人,受到寒邪侵袭,就会发生厥逆,突然昏迷而失去知觉,这是因为胃阳素虚,缺乏谷气,脾的运化功能滞涩不畅,因而口紧急不能言语,怕冷而战栗。

  【评析】

  本条举例辨证平脉,兼论胃虚感寒的症候、病机。

  寸口系泛指手腕部的脉象,应包括关脉、尺脉在内,而不是专属寸脉。本条是分别列举微、濡、弱、紧四种脉象的各自主病。微脉与紧脉均主寒症,但有虚实之别,虚寒为阳虚,所以脉微无力,虚甚则阳气外亡,因此说“诸微亡阳”。实寒为阴邪,阴邪盛则脉紧有力,因此说“诸紧为寒”。濡脉与弱脉均主虚症,但有浮细无力与沉细无力的区分,浮细无力为濡脉,可见于血虚症,所以说“诸濡亡血”。大凡血虚精亏、损阴脱液之病均可见到濡脉。如《脉诀汇辨》说:“濡主阴虚、髓竭、精伤。”沉细无力为弱脉,阴阳气血虚均可见到弱脉,若为阴虚,则阳亢而发虚热;若为阳虚,而虚阳浮越亦发虚热,所以说“诸弱发热”。
 

  【原文】

  问曰:濡弱何以反适十一头①?师曰:五脏六腑相乘,故令十一。

  【注释】

  ①十一头:十一种。

  【译文】

  问:濡弱脉为什么皆适宜于十一脏呢?老师答:濡弱是胃气调和之脉,五脏六腑相生相克,皆赖胃气以滋生,所以濡弱脉对十一脏都适宜。

  【评析】

  本条讲五脏六腑相克为病,以有胃气为贵。

  濡弱为胃气柔和之症,五脏六腑皆借胃气以生,病脉尽管各异,皆应以有胃气为贵。若无胃气,则为真脏脉,病多不治。
 

  【原文】

  问曰:何以知乘腑?何以知乘脏?师曰:诸阳浮数为乘腑,诸阴迟涩为乘脏也。

  【译文】

  问:怎样才能知道病已入腑呢?又根据什么知道病入于脏?老师答:凡见阳脉如浮或数的,是病入于腑;凡见阴脉如迟或涩的,是病入于脏。

  【评析】

  本条概言病入腑、脏的脉象。

  腑为阳,浮与数脉亦属阳,脏为阴,迟与涩脉亦属阴;故浮数脉为腑病、阳病,迟涩脉为脏病、阴病。但此亦不过言其大概,因病情变化错综复杂,决不可机械执一。

大家都在看

前赤壁赋

前赤壁赋

创作背景 《赤壁赋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――被贬谪黄州期间。元丰二年(1079年),因被诬作诗谤讪朝廷,遭御史弹劾,被捕入狱,史称乌台诗案。苏轼因写下《湖州谢上表被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,被捕入狱。几经重...

古文典籍 247 阅读

儒家十三经之《周礼》简介

儒家十三经之《周礼》简介

《周礼》是儒家经典,西周时期的著名政治家、思想家、文学家、军事家周公旦所著,今从其思想内容分析,则说明儒家思想发展到战国后期,融合道、法、阴阳等家思想,与春秋孔子时思想发生极大变化。《周礼》所涉及之内容...

古文典籍 136 阅读

《诗经·国风·周南》葛覃 原文/译文/赏析

《诗经·国风·周南》葛覃 原文/译文/赏析

葛覃 葛之覃兮,施于中谷,维叶萋萋。 黄鸟于飞,集于灌木,其鸣喈喈。 葛之覃兮,施于中谷,维叶莫莫。 是刈是劐,为纟希为纟谷,服之无肄。 言告师氏,言告言归。 薄污我私, 薄浣我衣。害浣害否,归宁父母。 注释 ①葛...

经部 366 阅读

了凡四训简介

了凡四训简介

了凡四训简介 《了凡四训》,种德立命、修身治世类教育书籍。作者为明代袁黄,字坤仪,后改名了凡,作于六十九岁,全文分四个部分。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,讲述了改变命运的过程。原本为教训自己的儿子,故取名《训子文...

古文典籍 152 阅读

山海经简介

山海经简介

《山海经》全书现存18篇,据说原共22篇,约32650字。分为《山经》和《海经》两个大的部分,是一部富有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地理书。共藏《山经》5篇、《海外经》4篇、《海内经》4篇、《大荒经》5篇。《汉书艺文志》载此书时作...

古文典籍 275 阅读

陋室铭

陋室铭

简介: 本篇文章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,洁身自好、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。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,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。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做铭。 山不在高,有仙则名...

古文典籍 269 阅读

《诗经·国风·周南》关雎 原文/译文/赏析

《诗经·国风·周南》关雎 原文/译文/赏析

关雎 关关雎鸠,在河之洲。窈窕淑女,君子好逑。 参差荇菜,左右流之。窈窕淑女,寤寐求之。 求之不得,寤寐思服。悠哉悠哉,辗转反侧。 参差荇菜,左右采之。窈窕淑女,琴瑟友之。 参差荇菜,左右芼之。窈窕淑女,钟鼓乐...

经部 2415 阅读

《论语》简介

《论语》简介

《论语》 是记载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,共四十卷,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,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,是首创语录体。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源于此,儒家(在春秋战国时期与墨家对立)创始人...

古文典籍 203 阅读

《大学》简介

《大学》简介

《大学》概述 《大学》原为《礼记》第四十二篇。宋朝程颢、程颐兄弟把它从《礼记》中抽出,编次章句。朱熹将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、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合编注释,称为《四书》,从此《大学》成为儒家经典。至于《大学》的...

古文典籍 155 阅读

《荀子》名言

《荀子》名言

学不可以已。青,取之于蓝,而青于蓝。《劝学》 大巧在所不为,大智在所不虑。《天论》 木受绳则直,金就砺则利,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,则知明而行无过矣。《劝学》 不登高山,不知天...

国学赏析 1754 阅读

《中庸》简介

《中庸》简介

《中庸》原是《小戴礼记》中的一篇。作者为孔子后裔子思,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。《中庸》是被宋代学人提到突出地位上来的,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,北宋程颢、程颐极力尊崇《中庸》。南宋朱熹又作《中庸章...

古文典籍 357 阅读

后赤壁赋

后赤壁赋

简介: 本文是《前赤壁赋》的姐妹篇。全文以叙事写景为主,主要写江岸上的活动,具有诗情画意。孟冬赤壁江流有声,断岸千尺,山高月小,水落石出的山水特征,得到了生动、逼真的反映。 〔宋〕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,步自雪...

古文典籍 140 阅读

楚辞内容简介

楚辞内容简介

楚辞又称“楚词”,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。作品运用楚地(今两湖一带)的文学样式、方言声韵,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、历史风情,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。汉代时,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“承袭屈...

古文典籍 249 阅读

乐府诗集简介

乐府诗集简介

乐府诗集简介 乐府,本是掌管音乐的机关名称,最早设立于汉武帝时,南北朝也有乐府机关。其具体任务是制作乐谱,收集歌词和训练音乐人才。歌词的来源有二:一部分是文人专门作的;一部分是从民间收集的。后来,人们将乐...

古文典籍 187 阅读

《古文观止》简介

《古文观止》简介

《古文观止》是清人吴楚材、吴调侯于康熙三十三年(1694年)选定的古代散文选本。二吴均是浙江绍兴人,长期设馆授徒,此书是为学生编的教材。除本书外,二吴还细著了《纲鉴易知录》。《古文观止》由清代吴兴祚审定并作序...

古文典籍 370 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