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原文】
少阴脉弱而涩,弱者微烦,涩者厥逆①。
【注释】
①厥逆:四肢厥冷不温。
【译文】
少阴脉弱而且涩,弱则心中微烦,涩则手足逆冷。
【评析】
本条讲少阴阴血虚,致微烦厥逆。
少阴属肾,是阴阳气血的根本,少阴脉弱而无力,是属阴虚,阴虚生热,热扰故微烦。涩为血少,流行不畅,阳气不能外达四肢,故四肢厥冷。
【原文】
趺阳脉不出,脾不上下①,身冷肤硬。
【注释】
①脾不上下:脾虚失运,不能升清降浊。
【译文】
跌阳脉隐伏不显,主脾阳衰微。脾虚不能运化,水谷精微不能营养周身上下,故身体冷而皮肤硬。
【评析】
本条讲脾不升降,致身冷肤硬。
脾胃为荣卫生化之源,趺阳脉不出,是胃气大虚而脾不能健运,以致荣卫之气不得上下周流,卫气不温分肉,所以身冷,荣血不濡肌肤,所以皮肤硬。
【原文】
少阴脉不至,肾气微,少精血,奔气促迫,上入胸膈,宗气反聚,血结心下。阳气退下,热归阴股,与阴相动,令身不仁,此为尸厥①,当刺期门、巨阙。
【注释】
①尸厥:肢体厥冷,无知无觉,状若死尸,名曰尸厥。
【译文】
少阴脉按不到,是肾气微弱,精血不足。气上奔而促迫于胸膈,以致宗气反聚而血结于心下。气下陷而阳热趋于阴部和大腿内侧,与阴气相搏动,致身体失去知觉,这就形成尸厥,治疗当用针法急救,可刺期门、巨阙等穴。
【评析】
本条讲尸厥的脉、症、机、治。
少阴脉不至,则肾虚可知,由是阴阳升降逆乱,宗气反为所阻,血结于上,气陷于下,阴逆于上,阳退于下,遂致身体手足厥冷,知觉丧失,状若死尸,所以名为尸厥。治应刺法急救,刺期门所以通心下血结,刺巨阙所以行宗气之聚。
【原文】
寸口脉微,尺脉紧,其人虚损多汗,知阴常在,绝不见阳也。
【译文】
寸部脉微,尺部脉紧,微为阳气衰微,紧是阴寒内盛。阴邪常盛而阳衰,故病人虚弱多汗。
【评析】
本条讲阴盛阳绝的脉症。
寸口脉微是阳气衰,尺部脉紧为阴邪盛,虚损且又多汗,则阳气外亡,所以说绝不见阳。
【原文】
寸口诸微亡阳,诸濡亡血,诸弱发热,诸紧为寒,诸乘寒者则为厥,郁冒不仁①,以胃无谷气,脾涩不通,口急不能言,战而栗也。
【注释】
①郁冒不仁:昏迷失去知觉。
【译文】
寸口部凡是脉微的为阳虚,凡是脉濡的为血虚,凡是脉弱的多伴有发热,凡是脉紧的为寒邪;大凡阳虚血少的人,受到寒邪侵袭,就会发生厥逆,突然昏迷而失去知觉,这是因为胃阳素虚,缺乏谷气,脾的运化功能滞涩不畅,因而口紧急不能言语,怕冷而战栗。
【评析】
本条举例辨证平脉,兼论胃虚感寒的症候、病机。
寸口系泛指手腕部的脉象,应包括关脉、尺脉在内,而不是专属寸脉。本条是分别列举微、濡、弱、紧四种脉象的各自主病。微脉与紧脉均主寒症,但有虚实之别,虚寒为阳虚,所以脉微无力,虚甚则阳气外亡,因此说“诸微亡阳”。实寒为阴邪,阴邪盛则脉紧有力,因此说“诸紧为寒”。濡脉与弱脉均主虚症,但有浮细无力与沉细无力的区分,浮细无力为濡脉,可见于血虚症,所以说“诸濡亡血”。大凡血虚精亏、损阴脱液之病均可见到濡脉。如《脉诀汇辨》说:“濡主阴虚、髓竭、精伤。”沉细无力为弱脉,阴阳气血虚均可见到弱脉,若为阴虚,则阳亢而发虚热;若为阳虚,而虚阳浮越亦发虚热,所以说“诸弱发热”。
【原文】
问曰:濡弱何以反适十一头①?师曰:五脏六腑相乘,故令十一。
【注释】
①十一头:十一种。
【译文】
问:濡弱脉为什么皆适宜于十一脏呢?老师答:濡弱是胃气调和之脉,五脏六腑相生相克,皆赖胃气以滋生,所以濡弱脉对十一脏都适宜。
【评析】
本条讲五脏六腑相克为病,以有胃气为贵。
濡弱为胃气柔和之症,五脏六腑皆借胃气以生,病脉尽管各异,皆应以有胃气为贵。若无胃气,则为真脏脉,病多不治。
【原文】
问曰:何以知乘腑?何以知乘脏?师曰:诸阳浮数为乘腑,诸阴迟涩为乘脏也。
【译文】
问:怎样才能知道病已入腑呢?又根据什么知道病入于脏?老师答:凡见阳脉如浮或数的,是病入于腑;凡见阴脉如迟或涩的,是病入于脏。
【评析】
本条概言病入腑、脏的脉象。
腑为阳,浮与数脉亦属阳,脏为阴,迟与涩脉亦属阴;故浮数脉为腑病、阳病,迟涩脉为脏病、阴病。但此亦不过言其大概,因病情变化错综复杂,决不可机械执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