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,就其内容而言,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,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。家谱属珍贵的人文资料,对于历史学、民俗学、人口学、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,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。
家谱:又称族谱、宗谱等。是一种以表谱形式,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。皇帝的家谱称玉牒,如新朝玉牒、皇宋玉牒。它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、人物为中心,由正史中的帝王本纪及王侯列传、年表等演变而来。

周朝时,吕姓就有谱牒存在并流传后世。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曾利用这些资料,在著《齐太公世家》时将齐国自始祖太公吕尚到康公吕贷的世系一一列明。
吕氏族谱,大多是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纂修的,以南方省份居多:
毗陵(今江苏省常州市)《吕氏宗谱》 吕贽庭光绪四年(1878年)纂修 共二十二卷,外加首末各一卷;
余姚(今属浙江)《吕氏宗谱》 吕铭光绪二十四年(1898年)纂修,共八卷,卷首一卷;
旌德(今属安徽)《吕氏续印宗谱》 吕贤铭纂修,共十四卷,民国六年(1917年)铅印。
北方吕氏家谱:
新安(今属河南)《吕氏宗谱》 吕锡祥、吕凤歧纂修,民国二十一年(1932年)刻本复印。
此外,还有:
《吕氏宗谱》 吕秋泉、吕培成等纂修,民国十九年(1930年)铅印;
《吕氏族谱》 纂刻者姓名不详,民国初年刻本;
《吕氏重修宗谱》六卷,卷首一卷,吕光琦纂修,民国十年(1921年)铅印。
山东巨野《吕氏家谱》八卷,首次编纂于明万历二年,崇祯十一年、康熙五十一年、康熙五十九年、乾隆三年、乾隆四十七年、嘉庆十五年、咸丰八年、同治十二年、光绪十四年、光绪三十年、民国四年、一九六一年、一九八一年、一九九三年历次续修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