但郑和早得到密报,作好了迎战准备。当海盗船进入伏击圈后,大船桅杆上一盏红灯高高升起,接着是一片灯笼火把,将海面照得通亮。海盗船被大船包围,不到一个时辰,就被全部歼灭,陈祖义做了俘虏。郑和一鼓作气,又将陈祖义在旧港的老巢也端掉了。
郑和第一次远航于公元1407年结束。接着,作第二次远航。到公元1421年,一共远航五次。除上面提到的国家外,还到过暹(xiān)罗(今泰国)、真腊、淡马锡(今新加坡)、急兰丹(今马来西亚哥打巴鲁)、柯枝(今印度柯钦)、忽鲁谟斯(今属伊朗)、祖法儿(今佐法儿,在阿拉伯半岛)、木骨都束(今索马里摩加迪沙)、麻林(今肯尼亚境内)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。最远到达东非海岸。
郑和每到一地,都受到热烈欢迎和友好接待。他每次结束访问,回到南京时,都有许多外国使团,其中有国王和王族,随同来到中国。他既带回了各国人民的友好情意,也带回许多当地的特产与珍禽异兽,如胡椒、硫磺、象牙、龙脑、宝石及狮子、金钱豹、长颈鹿、长角马哈兽、狮子、驼鸟等。
明成祖虽然没有打听到建文帝的确切下落,但对郑和船队的成绩非常满意。他特地书写碑文,树立石碑,作为纪念。
郑和第六次远航归来,明成祖去世。新皇帝不到一年也死了,再继位的宣德皇帝才两三岁,顾不上远航的事。公元1430年,朝廷才又启用郑和作第七次远航。此时他已经六十岁,仍毅然担起重任,漂洋出海,弘扬国威。但他这次出海归来不久就去世了。有人说,他死在归国的途中。
郑和的远航,展示了中国当时高度发展的航海技术与造船水平,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不倦的求知精神,加深了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,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至今许多亚非国家还保留郑和的遗迹,如爪哇的“三宝垄”、泰国的“三宝庙”、印度古里的纪念碑等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