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主页>国学>集部>

《世说新语·雅量第六》原文/注释/译文

来源:zhuakuai.com  作者:刘义庆  时间:2016-12-16  

  【题解】雅量指宽宏的气量。魏晋时代讲究名士风度,这就要求注意举止、姿势的旷达、潇洒,强调七情六欲都不能在神情态度上流露出来。不管内心活动如何,只能深藏不露,表现出来的应是宽容、平和、若无其事,就是说,见喜不喜,临危不惧,处变不惊,遇事不改常态,这才不失名士风流。

  本篇所记的就是名士们的雅量。在遇到喜怒哀乐等方面的事情时神色自若,应付自如。如果因身心畅快而面露欢娱之色,这就显得有所计较而不宽容了。逢喜事却能不异于常,这就很有涵养而显出雅量。例如第35则记谢安得知淝水之战大捷的消息后,“意色举止,不异于常”。如果怒气使人面带怒容,这就有失风度,不好。本篇记载了一些豁达处世、宽容待人的事例,受到困辱打骂也不发火,不吵骂,更不动手报复。例如第18则记久负盛名的褚季野旅居驿亭时被亭吏驱移牛屋下住宿,后来县令了解原委,“于公前鞭挞亭吏”。对这前后两种态度,褚季野表现得襟怀磊落,“言色无导,状如不觉”。第9则记裴遐在宴会上因饮酒事被人拽倒在地,爬起来后,举止如常,颜色不变,复戏如故”。就算遇上牢狱之灾,杀身之祸,也应该若无其事,好像心胸能包容万物。例如第2则记嵇康“临刑东市,神气不变,索琴弹之”;第29则记桓温欲诛谢安、王坦之两人,王坦之胆战心惊,“转见于色”,而“谢之宽容,愈表于貌”。两人对比,显示出谢安不凡的气度。在突发事变面前未尝仓皇失措,也是气量宽宏的表现。例如第1则记顾雍在宾客满座的情况下知道自己的儿子死于任上时,虽然心里痛苦不堪,“以爪掐掌,血流沾褥”,可是终于能控制住而在言谈神色上没有露出痕迹。第28则记谢安和诸人坐船到海上游览,遇上风急浪猛,大家都惊恐失色,他却仍神态安闲,心情舒畅。

  除此以外,只要没有虚伪的表现,纯任自然,不为外物所累,都可以看成雅量。例如不为威逼利诱所动;不吝惜财物;不怕丢失官职;保持真诚直率,不做作;等等。第19则记郗家到王家选女婿时,王家子弟“咸自矜持”,只有王羲之“在东床上坦腹卧,如不闻”。这正是直率、不掩盖、不做作的很好写照。第15则记祖士少和阮遥集二人各有嗜好,虽然同是为外物所累,可是前者处置失当,被人看见而“意未能平”,后者处置得宜,在人前仍“神色闲畅”,相比之下,人们就认为后者有气量。

  真正有雅量的名士,确也表现出一种难得的修养,值得肯定。但是从记载中可以看出,有一些士族名士所讲究的魏晋风度实际是假装的。有的故作旷达,有的不过是验皮厚而已。

  【原文】

  (1)豫章太守顾劭,是雍之子①。劭在郡卒,雍盛集僚属,自围棋。外启信至,而无儿书。虽神气不变,而心了其故;以爪掐掌,血流沾褥。宾客既散,方叹曰:“已无延陵之高,岂可有丧明之责②!”于是豁情散哀,颜色自若③。

  【注释】①雍:顾雍,字元叹,累迁尚书令,位至丞相。

  ②延陵:地名,这里指延陵季子。春秋时代,吴国的季札受封于此,称延陵季子,他最熟悉礼制,他儿子死后,葬丧都合乎礼。并且说:“骨肉归复于土,命也。若魂气,则无不之也。”丧明:《礼记·檀弓上》载,孔子弟子子夏死了儿子就哭瞎了眼睛。孔子的另一弟子曾子为此责备他,认为这是子夏的罪过之一。

  ③豁情:敞开胸怀;心情开朗。

  【译文】豫章太守顾劭,是顾雍的儿子。顾劭死在任内,当时顾雍正大聚下属饮酒作乐,他亲自下围棋。外面禀报说豫章有送信人到,却没有他儿子的书信。顾雍虽然神态不变,可是心里已明白其中的缘故;他悲痛得用指甲紧掐手掌,血流出来沾湿了座褥。直到宾客散去以后,才叹气说:“已经不可能有延陵季子那么高尚,难道可以哭瞎眼睛而受人责备吗!”于是就放开胸怀,驱散哀痛之情,神色自若。

  (2)嵇中散临刑东市,神气不变,索琴弹之,奏《广陵散》①。曲终,曰:“袁孝尼尝请学此散,吾靳固不与,《广陵散》于今绝矣!”太学生三千人上书,请以为师,不许。文王亦寻悔焉。

  【注释】①嵇中散:嵇康。参看《德行》第16则注①。广陵散:古琴曲。

  【译文】中散大夫嵇康在法场处决时,神态不变,要求给他琴弹,弹奏《广陵散》曲。弹完后说:“袁孝尼曾经请求学这支曲子,我吝惜固执,不肯传给他,《广陵散》从今以后要失传了!”当时,三千名太学生曾上书,请求拜他为师,朝廷不准许。嵇康被杀后,文王司马昭随即也后悔了。

  (3)夏侯太初尝倚柱作书,时大雨,霹雳破所倚柱①,衣服焦然,神色无变,书亦如故②。宾客左右皆跌荡不得往。

  【注释】①霹雳(pīlì):响声很大的雷。

  ②焦然:形容烧焦了。

  【译文】夏侯太初有一次靠着柱子写字,当时下着大雨,雷电击坏了他靠着的柱子,衣服烧焦了,他神色不变,照样写字。宾客和随从都跌跌撞撞,站立不稳。

  (4)王戎七岁,尝与诸小儿游,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,诸儿竞走取之,唯戎不动①。人问之,答曰:“树在道边而多子,此必苦李。”取之,信然②。

  【注释】①折枝:使树枝弯曲。

  ②信然:确实这样。

  【译文】王戎七岁的时候,有一次和一些小孩儿出去游玩,看见路边的李树挂了很多果,压弯了树枝,小孩儿们争先恐后跑去摘李子,只有王戎站着不动。别人问他,他回答说:“树长在路边,还有这么多李子,这一定是苦的李子。”拿李子来一尝,果真是苦的。

  (5)魏明帝于宣武场上断虎爪牙,纵百姓观之①。王戎七岁,亦往看。

  虎承间攀栏而吼,其声震地,观者无不辟易颠仆②。戎湛然不动,了无恐色③。

  【注释】①宣武场:场地名,在洛阳城北。断:隔绝。纵:听凭。按:《水经·谷水注》引《竹林七贤论》说:魏明帝在宣武场上围起栅栏,包住虎牙,派大力士跟虎搏斗。

  ②承间:同“乘间”,趁着空子。颠仆:跌倒。

  ③湛然:形容镇静。

  【译文】魏明帝在宣武场上包着老虎的爪牙,举行人、虎搏斗表演,任凭百姓观看。王戎当时七岁,也去看。老虎乘隙攀住栅栏大吼,吼声震天动地,围观的人全都吓得退避不迭,跌倒在地。王戎却平平静静,一动不动,一点也不害怕。

  (6)王戎为侍中,南郡太守刘肇遗筒中笺布五端,戎虽不受,厚报其书①。

  【注释】①筒中笺布:一种细布,卷作筒形。按:《晋书·王成传》作“筒中细布五十端。”端:二丈为一端。

  【译文】王戎任侍中的时候,南郡太守刘肇送给他十丈筒中细布,王戎虽然没有受礼,还是深情地给他写了一封回信。

  (7)裴叔则被收①,神气无变,举止自若。求纸笔作书,书成,救者多,乃得免。后位仪同三司②。

  【注释】①裴叔则:裴楷,字叔则,曾任屯骑校尉、太子少师。按:公元290年晋武帝死,晋惠帝立,太傅杨骏辅政,第二年皇后贾氏杀杨骏,裴楷和杨骏是儿女亲家,也被逮捕。②仪同三司:仪仗同于太尉、司徒、司空。这三个官职号称三公,又称三司,三公以下有”位从公”之名,仪同三司的都是位从公,即非三公却给以和三公同等的待遇。

  【译文】裴叔则被逮捕时,神态不变,举动如常。要来纸笔写信给亲朋故旧,信发出后,营救他的人很多,才得以免罪。后来位至仪同三司。

  (8)王夷甫尝属族人事,经时未行①。遇于一处饮燕②,因语之曰:“近属尊事,那得不行?”族人大怒,便举傫掷其面③。夷甫都无言,盥洗毕,牵王丞相臂,与共载去。在车中照镜,语丞相曰:“汝看我眼光,乃出牛背上④。”

  【注释】①王夷甫:王衍,字夷甫,官至太尉。属(zhū):嘱托。

  ③饮燕:同“饮宴”。

  ③傫(lěi):食盒。

  ④“汝看”句:牛背是挨鞭子打的地方,王夷甫自以为风采神韵优美出众,眼光也高人一头,不屑计较刚才发生的事。

  【译文】王夷甫曾经托族人办事,过了一段时间还没办。后来两人碰到一起吃喝,王夷甫便问那位族人:“原先托您办的事,怎么还不去办呢?”族人非常生气,就举起食盒扔到他脸上。王夷甫一言不发,洗干净后,挽着丞相王导的手,和他一起坐牛车走了。在车里照着镜子,对王导说:“你看我的眼光,竟然超出牛背之上。”

  (9)裴遐在周馥所,馥设主人①。遐与人围棋,馥司马行酒②。遇正戏,不时为饮,司马恚,因曳遐坠地。遐还坐,举止如常,颜色不变,复戏如故。王夷甫问遐:“当时何得颜色不异?”答曰:“直是暗当故耳!”

  【注释】①设主人:以主人身分备办酒食。

  ②馥司马:周馥手下的司马。周馥任平东将军,将军府下有司马,管一府之事。行酒:在宴会上主持行酒令、斟酒劝饮等事。

  【译文】裴遐在周馥家,周馥以主人身分宴请大家。裴遐和人下围棋,周馥的司马负责劝酒。裴遐正在下棋,时时要酒喝,司马很生气,便把他拽倒在地上。裴遐爬起来回到座位上,举动如常,脸色不变,照样下棋。后来王夷甫问他:“当时怎么能做到面不改色呢?”他回答说:“只不过是暗地忍受着罢了!”

  (10)刘庆孙在太傅府,于时人士多为所构,唯庾子嵩纵心书外,无迹可间①。后以其性俭家富,说太傅令换千万,冀其有吝,于此可乘②。太傅于众坐中问鹿,庾时颓然已醉,帻堕几上,以头就穿取③,徐答云:“下官家故可有两娑千万,随公所取④。”于是乃服。后有人向庾道此,庾曰:“可谓以小人之虑,度君子之心。”

  【注释】①刘庆孙:刘舆,字庆孙,在太傅司马越的官府中任长史。构:罗织罪状陷害人。纵心:放开心思,不关心事情。间(jiàn):插在中间;乘间。

  ②俭:吝啬。换:借。

  ③颓然:形容精神不振的样子。帻(zé):头巾。几:坐时靠着或放物品的小桌子。④两娑:两三。

  【译文】刘庆孙在太傅府任职,在这期间,名人多被他构陷,只有庾子嵩不把心思放在世事上,使他没有空子可钻。后来就抓住庾子嵩生性吝啬而家境富裕这点,怂恿太傅向庾子嵩借千万钱,希望他表现得吝啬不肯借,然后在这里找到可乘之机。于是太傅就在大庭广众中间庾子嵩借钱,这时庾子嵩已经醉醺醺的了,头巾颠落在小桌上,他把头伸进头巾里戴上,慢吞吞地回答说:“下官家原来大约有两三千万,随您取多少。”刘庆孙这才佩服了。后来有人向庾子嵩谈起这件事,庾子嵩说:“这可以说是以小人之心,度君子之腹。”

  (11)王夷甫与裴景声志好不同,景声恶欲取之,卒不能回①。乃故诣王,肆言极骂,要王答己,欲以分谤②。王不为动色,徐曰:“白眼儿遂作。”

  【注释】①裴景声:裴邈,字景声。历太傅从事中郎、左司马,监东海王军事。恶:讨厌。回:改变。

  ②肆言:肆无忌惮地说。要:要挟;强迫。

  【译文】王夷甫和裴景声两人志趣、爱好不同,景声讨厌王夷甫想任用自己,可是始终没法改变王夷甫的主意。于是就故意到王夷甫那里,肆意攻击,痛骂一番,迫使王夷甫回骂自己,想用这种办法使王夷甫分担别人的指责。王夷甫却始终不动声色,从容地说:“白眼儿终于发作了。”

  (12)王夷甫长裴成公四岁,不与相知①。时共集一处,皆当时名士,谓王曰:“裴令令望何足计②!”王便卿裴③,裴曰:“自可全君雅志。”

  【注释】①裴成公:裴(wěi),字逸民,累迁尚书左仆射、侍中,死后的谥号是成。②裴令:指裴楷,任中书令,很有名望,是裴的叔父。令望:美好的声望。③卿裴:称裴为卿。这是把裴看成小辈的、不讲礼法的称呼。

  【译文】王夷甫比裴大四岁,两人不相交好。有一次,两人聚会在一起,在座的都是当时的名士,有人对王夷甫说:“裴令的名望哪里值得考虑!”王夷甫便称呼裴为卿,裴说:“我自然可以成全您的高雅情趣。”

  (13)有往来者云:“庾公有东下意①。”或谓王公:“可潜稍严,以备不虞②。”王公曰:“我与元规虽俱王臣,本怀布衣之好。若其欲来,吾角巾径还乌衣,何所稍严③!”

  【注释】①庾公:庾亮,字元规。按:晋成帝登位(公元325年)后,王导为司徒,录尚书事,和庾亮等参辅朝政。后来庾亮进号征西将军,都督六州诸军事,镇守武昌,有人劝他起兵东下入首都,罢免王导,因郗鉴不同意,才作罢。

  ②潜:暗中;秘密地。严:戒备。虞:预料。

  ③角巾:有棱角的头巾,是隐土所常戴的。这里指家居时的服饰。乌衣:建康城内的乌衣巷。东晋时王导、谢安这些贵族都住在这里。按:这句话指弃官家居。

  【译文】有往来首都的人说:“庾公有起兵东下的意图。”有人对王导说:“应该暗中略作戒备,以防备不测事件。”王导说:“我和元规虽然都是国家大臣,但是本来就怀有布衣之交的情谊。如果他想来朝廷,我就径直回家当老百姓,略作戒备做什么!”

  (14)王丞相主簿欲检校帐下①,公语主簿:“欲与主簿周旋,无为知人几案间事②。”

  【注释】①检校:检查核对。帐下:幕府中,这里指幕僚。

  ②几案间事:指案犊,即官府文牍案卷之事。

  【译文】丞相王导的主簿想去查核部下,王导对他说:“我想和主簿交谈一下,不用去了解人家文犊案卷上的事。”

  (15)祖士少好财,阮遥集好屐,并恒自经营①。同是一累,而未判其得失②。人有诣祖,见料视财物;客至,屏当未尽,余两小簏,著背后,倾身障之,意未能平③。或有诣阮,见自吹火蜡屐;因叹曰:“未知一生当著几量屐!”④神色闲畅。于是胜负始分⑤。

  【注释】①祖士少:祖约,字士少,曾任豫州刺史。阮遥集:阮孚,字遥集,曾任吏部尚书、广州刺史。屐:木板鞋,鞋底下多有二齿。经营:料理。

  ②累:毛病。得失:高下;优劣。按:晋人推崇超脱,旷达,所以有一种嗜好,就看成是一种毛病。

  ③屏当:同“摒当”,料理;收拾。麓(lú):竹箱子。意未能平:心神还不能平静,指有点慌张。

  ④蜡屐:用蜡涂在屐上,使它滑润。

  ⑤胜负:高下;优劣。按:这里并不从两种嗜好去品评,而从心胸开阔与否来判断高下。阮孚“不为外物所累”,所以他胜于祖约。

  【译文】祖士少喜欢钱财,阮遥集喜欢木屐,两人经常都是亲自料理。两种嗜好同是一种毛病,可是还不能从此判定两人的高下。有人到祖士少家,看见他正在收拾、查点财物;客人到了,还没有收拾完,剩下两小箱,他就放在背后,侧身挡着,还有点心神不定的样子。又有人到阮遥集家,看见他亲自点火给木屐打蜡;因此还叹息说:“不知这一辈子还会穿几双木屐!”说时神态安详自在。于是两人的高下才见分晓。

大家都在看

了凡四训简介

了凡四训简介

了凡四训简介 《了凡四训》,种德立命、修身治世类教育书籍。作者为明代袁黄,字坤仪,后改名了凡,作于六十九岁,全文分四个部分。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,讲述了改变命运的过程。原本为教训自己的儿子,故取名《训子文...

古文典籍 152 阅读

陋室铭

陋室铭

简介: 本篇文章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,洁身自好、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。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,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。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做铭。 山不在高,有仙则名...

古文典籍 269 阅读

乐府诗集简介

乐府诗集简介

乐府诗集简介 乐府,本是掌管音乐的机关名称,最早设立于汉武帝时,南北朝也有乐府机关。其具体任务是制作乐谱,收集歌词和训练音乐人才。歌词的来源有二:一部分是文人专门作的;一部分是从民间收集的。后来,人们将乐...

古文典籍 187 阅读

《诗经·国风·周南》葛覃 原文/译文/赏析

《诗经·国风·周南》葛覃 原文/译文/赏析

葛覃 葛之覃兮,施于中谷,维叶萋萋。 黄鸟于飞,集于灌木,其鸣喈喈。 葛之覃兮,施于中谷,维叶莫莫。 是刈是劐,为纟希为纟谷,服之无肄。 言告师氏,言告言归。 薄污我私, 薄浣我衣。害浣害否,归宁父母。 注释 ①葛...

经部 366 阅读

《中庸》简介

《中庸》简介

《中庸》原是《小戴礼记》中的一篇。作者为孔子后裔子思,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。《中庸》是被宋代学人提到突出地位上来的,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,北宋程颢、程颐极力尊崇《中庸》。南宋朱熹又作《中庸章...

古文典籍 357 阅读

前赤壁赋

前赤壁赋

创作背景 《赤壁赋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――被贬谪黄州期间。元丰二年(1079年),因被诬作诗谤讪朝廷,遭御史弹劾,被捕入狱,史称乌台诗案。苏轼因写下《湖州谢上表被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,被捕入狱。几经重...

古文典籍 247 阅读

《论语》简介

《论语》简介

《论语》 是记载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,共四十卷,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,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,是首创语录体。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源于此,儒家(在春秋战国时期与墨家对立)创始人...

古文典籍 203 阅读

山海经简介

山海经简介

《山海经》全书现存18篇,据说原共22篇,约32650字。分为《山经》和《海经》两个大的部分,是一部富有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地理书。共藏《山经》5篇、《海外经》4篇、《海内经》4篇、《大荒经》5篇。《汉书艺文志》载此书时作...

古文典籍 275 阅读

《诗经·国风·周南》关雎 原文/译文/赏析

《诗经·国风·周南》关雎 原文/译文/赏析

关雎 关关雎鸠,在河之洲。窈窕淑女,君子好逑。 参差荇菜,左右流之。窈窕淑女,寤寐求之。 求之不得,寤寐思服。悠哉悠哉,辗转反侧。 参差荇菜,左右采之。窈窕淑女,琴瑟友之。 参差荇菜,左右芼之。窈窕淑女,钟鼓乐...

经部 2415 阅读

《荀子》名言

《荀子》名言

学不可以已。青,取之于蓝,而青于蓝。《劝学》 大巧在所不为,大智在所不虑。《天论》 木受绳则直,金就砺则利,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,则知明而行无过矣。《劝学》 不登高山,不知天...

国学赏析 1754 阅读

《大学》简介

《大学》简介

《大学》概述 《大学》原为《礼记》第四十二篇。宋朝程颢、程颐兄弟把它从《礼记》中抽出,编次章句。朱熹将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、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合编注释,称为《四书》,从此《大学》成为儒家经典。至于《大学》的...

古文典籍 155 阅读

楚辞内容简介

楚辞内容简介

楚辞又称“楚词”,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。作品运用楚地(今两湖一带)的文学样式、方言声韵,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、历史风情,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。汉代时,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“承袭屈...

古文典籍 249 阅读

儒家十三经之《周礼》简介

儒家十三经之《周礼》简介

《周礼》是儒家经典,西周时期的著名政治家、思想家、文学家、军事家周公旦所著,今从其思想内容分析,则说明儒家思想发展到战国后期,融合道、法、阴阳等家思想,与春秋孔子时思想发生极大变化。《周礼》所涉及之内容...

古文典籍 136 阅读

《古文观止》简介

《古文观止》简介

《古文观止》是清人吴楚材、吴调侯于康熙三十三年(1694年)选定的古代散文选本。二吴均是浙江绍兴人,长期设馆授徒,此书是为学生编的教材。除本书外,二吴还细著了《纲鉴易知录》。《古文观止》由清代吴兴祚审定并作序...

古文典籍 370 阅读

后赤壁赋

后赤壁赋

简介: 本文是《前赤壁赋》的姐妹篇。全文以叙事写景为主,主要写江岸上的活动,具有诗情画意。孟冬赤壁江流有声,断岸千尺,山高月小,水落石出的山水特征,得到了生动、逼真的反映。 〔宋〕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,步自雪...

古文典籍 140 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