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年(癸丑、653)
四年(癸丑,公653年)
[1]春,二月,甲申,诏遗爱、万彻、令武皆斩,元景、恪、高阳、巴陵公主并赐自尽。上泣谓侍臣曰:“荆王,朕之叔父,吴王,朕兄,欲丐其死,可乎?”兵部尚书崔敦礼以为不可,乃杀之。万彻临刑大言曰:“薛万彻大健儿,留为国家效死力,岂不佳,乃坐房遗爱杀之乎!”吴王恪且死,骂曰:“长孙无忌窃弄威权,构害良善,宗社有灵,当灭族不久!”
[1]春季,二月,甲申(初二),高宗诏令将房遗爱、薛万彻、柴令武处斩,李元景、李恪、高阳公主、巴陵公主一并赐其自尽。高宗流着泪对身边的大臣说:“荆王是朕的叔父,吴王是朕的兄长,想求他们不死,可以吗?”兵部尚书崔敦礼认为不可,于是将他们处死。薛万彻临刑前大声言道:“薛万彻也算是个豪杰,留着为国家效力,岂不是更好吗?只因受房遗爱牵连就杀掉他吗!。”吴王李恪临死的时候,大骂道:“长孙无忌擅弄威权,残害忠良,假如宗庙有灵的话,会在不久后灭他一族。”
乙酉,侍中兼太子詹事宇文节,特进、太常卿江夏王道宗、左骁卫大将军驸马都尉执失思力并坐与房遗爱交通,流岭表。节与遗爱亲善,及遗爱下狱,节颇左右之。江夏王道宗素与长孙无忌、褚遂良不协,故皆得罪。戊子,废恪母弟蜀王为庶人,置巴州;房遗直贬春州铜陵尉,万彻弟万备流交州。罢房玄龄配飨。
乙酉(初三),侍中兼太子詹事宇文节,特进、太常寺卿江夏王李道宗,左骁卫大将军、驸马都尉执失思力,均因与房遗爱交结串通而获罪,流放到岭表。宇文节与房遗爱关系亲密,等到遗爱关在狱中,宇文节颇为他开罪辩护。江夏王李道宗平时即与长孙无忌、褚遂良不和睦,故而都有罪。戊子(初六),将与李恪同母的弟弟蜀王李废为平民,安置在巴州;房遗直贬为春州铜陵尉,薛万彻的弟弟万备流放交州。罢除房玄龄在太宗庙陪祭的殊荣。
[2]开府仪同三司李为司空。
[2]改任开府仪同三司李世为司空。
[3]初,林邑王范头利卒,子真龙立,大臣伽独弑之,尽灭范氏。伽独自立,国人弗从,乃立头利之婿婆罗门为王。国人咸思范氏,复罢婆罗门,立头利之女为王。女不能治国,有诸葛地者,头利之姑子也,父为头利所杀,南奔真腊,大臣可伦翁定遣使迎而立之,妻以女王,众然后定。夏,四月,戊子,遣使入贡。
[3]起初,林邑国王范头利死后,他的儿子真龙即位,大臣伽独杀死真龙,将范氏宗族斩尽杀绝。伽独自立为国王,国人都不从命,于是立头利的女婿婆罗门为国王。国内百姓都思念范氏一家,又罢免婆罗门,立头利的女儿为国王。他的女儿不能够治理国政,有个名叫诸葛地的,是头利姑母的儿子,父亲被头利杀死后,向南投奔到真腊。大臣可伦翁定派使者将他迎回来立为国王,让女王嫁给他,由此百姓们才稳定下来。夏季,四月,戊子(初七),林邑派使者入朝进贡。
[4]秋,九月,壬戌,右仆射北平定公张行成薨。甲戌,以褚遂良为右仆射,同中书门下三品如故,仍知选事。
[4]秋季,九月,壬戌(十三日),尚书左仆射北平定公张行成去世。甲戌(二十五日),任命褚遂良为尚书右仆射,照旧为同中书门下三品,并掌管选举官吏事。
[5]冬,十月,庚子,上幸骊山温汤;乙巳,还宫。
[5]冬季,十月,庚子(二十二日),高宗巡幸骊山温泉;乙巳(二十七日),回到宫中。
[6]初,睦州女子陈硕真以妖言惑众,与妹夫章叔胤举兵反,自称文佳皇帝,以叔胤为仆射。甲子夜,叔胤帅众攻桐庐,陷之。硕真撞钟焚香,引兵二千攻陷睦州及于潜,进攻歙州,不克,敕扬州刺史房仁裕发兵讨之。硕真遣其党童文宝将四千人寇婺州,刺史崔义玄发兵拒之。民间讹言硕真有神,犯其兵者必灭族,士众凶惧。司功参军崔玄籍曰:“起兵仗顺,犹且无成,况凭妖妄,其能久乎!”义玄以玄籍为前锋,自将州兵继之,至下淮戍,遇贼,与战。左右以蔽义玄,义玄曰:“刺史避箭,人谁致死!”命撤之。于是士卒齐奋,贼众大溃,斩首数千级。听其余众归首;进至睦州境,降者万计。十一月,庚戌,房仁裕军合,获硕真、叔胤,斩之,余党悉平。义玄以功拜御史大夫。
[6]起初,睦州女子陈硕真用妖术筮言蛊惑民众,与妹夫章叔胤举兵反唐,自称文佳皇帝,任命叔胤为仆射。甲子(疑误)夜里,叔胤率领兵众攻打桐庐,最后攻陷此城。陈硕真撞钟烧香,领兵二千人攻陷睦州及於潜县。又进攻歙州,未能攻下。高宗敕令扬州刺史房仁裕征调军队讨伐。陈硕真派其同伙童文宝带领四千人进犯婺州,刺史崔义玄征调兵力抵御。民间百姓盛传陈硕真有神灵,触犯其军队者必遭灭族之灾,士兵们十分恐惧。司功参军崔玄籍说:“起兵依仗正道,尚且不一定能最后成功,何况凭借妖术,岂能长久!”崔义玄任命崔玄籍为前锋,自己率领本州兵马随后,到达下淮戍,遇见陈硕真部众,双方激战。崔义玄身边的卫士用盾牌掩护他,义玄说:“如果刺史躲避刀箭,那么谁还能去拼死作战。”命令撤去盾牌。于是士兵们合力奋战,陈硕真军大败溃逃。几千人被杀。朝廷军队听任硕真的余众归降;行军到睦州境内,投降的人数以万计。十一月,庚戌(初二),房仁裕的军队合围包抄,抓获陈硕真、章叔胤将他们斩首,余党全部平定。崔义玄以此战功官拜御史大夫。
[7]癸丑,以兵部尚书崔敦礼为侍中。
[7]癸丑(初五),任命兵部尚书崔敦礼为侍中。
[8]十二月,庚子,侍中宪公高季辅薨。
[8]十二月,庚子(二十三日),侍中宪公高季辅去世。
[9]是岁,西突厥乙毗咄陆可汗卒,其子颉达度设号真珠叶护,始与沙钵罗可汗有隙,与五弩失毕共击沙钵罗,破之,斩首千余级。
[9]这一年,西突厥乙毗咄陆可汗死,他的儿子颉达度设自号真珠叶护,开始与沙钵罗可汗有隔阂,与五弩失毕联合进攻沙钵罗,大败沙钵罗,杀死一千多人。
五年(甲寅、654)
五年(甲寅,公元654年)
[1]春,正月,壬戌,羌酋冻就内附,以其地置剑州。
[1]春季,正月,壬戌(十五日),羌族首领冻就归附朝廷,在其所在地设置剑州。
[2]三月,戊午,上行幸万年宫。
[2]三月,戊午(十二月),高宗行幸万年宫。
[3]庚申,加赠武德功臣屈突通等十三人官。
[3]庚申(十四日),追赠武德朝功臣屈突通等十三人的官爵。
初,王皇后无子,萧淑妃有宠,王后疾之。上之为太子也,入侍太宗,见才人武氏而悦之。太宗崩,武氏随众感业寺为尼。忌日,上诣寺行香,见之,武氏泣,上亦泣。王后闻之,阴令武氏长发,劝上内之后宫,欲以间淑妃之宠。武氏巧慧,多权数,初入宫,卑辞屈体以事后;后爱之,数称其美于上。未几大幸,拜为昭仪,后及淑妃宠皆衰,更相与共谮之,上皆不纳。昭仪欲追赠其父而无名,故托以褒赏功臣,而武士预焉。
起初,王皇后没有儿子,萧淑妃得高宗宠幸,王皇后十分忌妒。高宗做太子的时候,进寝宫侍奉太宗,看见才人武氏便十分喜欢。太宗驾崩后,武氏随着众位妃嫔到感业寺当尼姑。到了太宗的忌日,高宗到感业寺行香拜佛,见到了她,武氏哭泣,高宗也流泪。王皇后听说后,暗中让武氏留发,劝说高宗纳武氏入后宫,想要以武氏来离间高宗对萧妃的宠爱。武氏机敏聪慧,善施权术,刚进宫时,侍奉皇后十分谦恭有礼;皇后十分喜欢她,多次在高宗面前称赞她。不久大得宠幸,拜为昭仪,皇后与萧妃均失宠,二人又一同诬告武氏,高宗均不予采纳。武昭仪想要追赠他的父亲武士的官爵,而苦于没有什么名义,于是便假托要褒奖赏赐十三位功臣,其中便有武士。
[4]乙丑,上幸凤泉汤;乙巳,还万年宫。
[4]乙丑(十九日),高宗巡幸凤泉汤;己巳(二十三日),回到万年宫。
[5]夏,四月,大食发兵击波斯,杀波斯王伊嗣侯,伊嗣侯之子卑路斯奔吐火罗。大食兵去,吐火罗发兵立卑路斯为波斯王而还。
[5]夏季,四月,大食国出兵进攻波斯国,杀死波斯国王伊嗣侯,伊嗣侯的儿子卑路斯投奔吐火罗。大食军队退去,吐火罗派兵护送卑路斯回到国中,立为波斯国王。
[6]闰月,丙子,以处月部置金满州。
[6]闰五月,丙子(初二),唐朝在处月部设置金满州。
[7]丁丑,夜,大雨,山水涨溢,冲玄武门;宿卫士皆散走。右领军郎将薛仁贵曰:“安有宿卫之士,天子有急而敢畏死乎!”乃登门桄大呼以警宫内。上遽出乘高,俄而水入寝殿,水溺卫士及麟游居人,死者三千余人。
[7]丁丑(初三),夜里,天下大雨,山洪爆发,大水冲击玄武门;宿卫士兵纷纷逃散。右领军郎将薛仁贵说:“怎么能出现天子有急难而宿卫士兵怕死的情况?”于是登门框大声呼喊警告皇宫里的人。高宗急忙走出宫内登上高处,一会儿大水漫入寝殿,溺淹卫士及住在麟游县的人,死三千多人。
[8]壬辰,新罗女王金真德卒,诏立其弟春秋为新罗王。
[8]壬辰(十八日),新罗女王金真德去世,高宗下诏立她的弟弟金春秋为新罗国王。
[9]六月,丙午,恒州大水,呼沱溢,漂溺五千三百家。
[9]六月,丙午(初二),恒州发大水,呼沱河水涨满,淹没五千三百家。
[10]中书令柳以王皇后宠衰,内不自安,请解政事;癸亥,罢为吏部尚书。
[10]中书令柳因为王皇后失宠,内心很不安稳,请求解除相职;癸亥(十九日),罢黜柳中书令,改任吏部尚书。
[11]秋,七月,丁酉,车驾至京师。
[11]秋季,七月,丁酉(二十四日),高宗车驾回到京城。
[12]戊戌,上谓五品以上曰:“顷在先帝左右,见五品以上论事,或仗下面陈,或退上封事,终日不绝;岂今日独无事邪,何公等皆不言也?”
[12]戊戌(二十五日),高宗对五品以上官员说:“以前在先帝身边,看见五品以上官员议论朝政,有的在立仗的诸卫士之前当面陈情,有的退朝后上书奏事,连日不断;难道惟独现在无事可奏吗,你们为什么都不上书言事呢?”
[13]冬,十月,雇雍州四万一千人筑长安外郭,三旬而毕。癸丑,雍州参军薛景宣上封事,言:“汉惠帝城长安,寻晏驾;今复城之,必有大咎,”于志宁等以景宣言涉不顺,请诛之。上曰:“景宣虽狂妄,若因上封事得罪,恐绝言路。”遂赦之。
[13]冬季,十月,朝廷雇佣雍州四万一千人修筑长安外城,三十天后竣工。癸丑(十一日),雍州参军薛景宣上书言事,说道:“汉惠帝修筑长安城,不久死去;如今又要修城,一家会有大的不幸。”于志宁等人认为景宣言语涉于妖妄,请求将他处斩。高宗说:“景宣虽然出言狂妄,如果因为上书言事而获罪,恐怕会断绝言路。”于是宽赦了薛景宣。
14]高丽遣其将安固将高丽、兵击契丹;松漠都督李窟哥御之,大败高丽于新城。
[14]高丽国派其将领安固统率高丽、军队进攻契丹;松漠都督李窟哥率兵抵抗,在新城大败高丽军队。
[15]是岁大稔,洛州粟米斗两钱半,粳米斗十一钱。
[15]这一年大丰收,洛州粟米一斗才值两钱半,粳米一斗十一钱。
[16]王皇后、萧淑妃与武昭仪更相谮诉,上不信后、淑妃之语,独信昭仪。后不能曲事上左右,母魏国夫人柳氏及舅中书令柳入见六宫,又不为礼。武昭仪伺后所不敬者,必倾心与相结,所得赏赐分与之。由是后及淑妃动静,昭仪必知之,皆以闻于上。
[16]王皇后、萧淑妃与武昭仪之间相互诬告诽谤,高宗不相信王后、萧妃的话,惟独信任武昭仪。王皇后不会曲意事奉高宗身边的人,她的母亲魏国夫人柳氏及舅舅中书令柳进见六宫妃嫔,又不讲礼节。武昭仪观察到皇后讨厌的人,便与之倾心相交,所得到的赏赐也要分给她们。因此王皇后与萧妃的一举一动,武氏都知道,并且都告诉给高宗。
后宠虽衰,然上未有意废也。会昭仪生女,后怜而弄之,后出,昭仪潜扼杀之,覆之以被。上至,昭仪阳欢笑,发被观之,女已死矣,即惊啼。问左右,左右皆曰:“皇后适来此。”上大怒曰:“后杀吾女!”昭仪因泣数其罪。后无以自明,上由是有废立之志。又畏大臣不从,乃与昭仪幸太尉长孙无忌第,酣饮极欢,席上拜无忌宠姬子三人皆为朝散大夫,仍载金宝缯锦十车以赐无忌。上因从容言皇后无子以讽无忌,无忌对以他语,竟不顺旨,上及昭仪皆不悦而罢。昭仪又令母杨氏诣无忌第,屡有祈请,无忌终不许。礼部尚书许敬宗亦数劝无忌,无忌厉色折之。
王皇后虽然失宠,但高宗并未有废后的想法。正巧此时武昭仪生下一个女孩,皇后怜爱她并逗弄她玩,皇后走出去后,武氏趁没人将女孩掐死,又盖上被子。正好高宗来到,武氏假装欢笑,打开被子一同看孩子,发现女婴已经死了,武氏大声哭闹。问身边的人是怎么回事,身边的人都说:“皇后刚刚来过这里。”高宗勃然大怒,说道:“皇后杀了我的女儿!”武昭仪借机哭泣着数落其罪过。皇后无法申辩,高宗从此有了废皇后立武昭仪为后的打算。又担心大臣们不服,于是便和武氏一道临幸太尉长孙无忌的宅第,宴饮酣畅欢乐到极点,酒席上将无忌宠姬的三个儿子都拜为朝散大夫,又命人装载金银财宝、锦缎丝绸等共十车赐给无忌。高宗乘机讲到王皇后没有子嗣,以此暗示无忌,无忌顾左右而言他,竟然没有顺从旨意,高宗与武氏二人在不愉快中结束这场酒宴。武昭仪又让自己的母亲杨氏到无忌的宅第,多次请求,无忌最终还是没有答应。礼部尚书许敬宗也曾多次劝说无忌,无忌正言厉色斥责了他。
六年(乙卯、655)
六年(乙卯,公元655年)
[1]春,正月,壬申朔,上谒昭陵;甲戌,还宫。
[1]春季,正月,壬申朔(初一),高宗亲谒昭陵;甲戌(初三),回到宫中。
[2]己丑,州道行军总管曹继叔破胡丛、显养、车鲁等蛮于斜山,拔十余城。
[2]己丑(十八日),州道行军总管曹继叔在斜山一带打败胡丛、显养、车鲁等蛮族,攻克十余座城。
[3]庚寅,立皇子弘为代王,贤为潞王。
[3]庚寅(十九日),立皇子李弘为代王,李贤为潞王。
[4]高丽与百济、连兵,侵新罗北境,取三十三城;新罗王春秋遣使求援。二月,乙丑,遣营州都督程名振、左卫中郎将苏定方发兵击高丽。
[4]高丽与百济、合兵一处,侵犯新罗北部边境,攻取三十三座城;新罗国王金春秋派使者到唐朝请求援助。二月,乙丑(二十五日),唐朝派营州都督程名振、左卫中郎将苏定方征发军队进攻高丽。
[5]夏,五月,壬午,名振等渡辽水,高丽见其兵少,开门渡贵端水逆战,名振等奋击,大破之,杀获千余人,焚其外郭及村落而还。
[5]夏季,五月,壬午(十三日),程名振等人渡过辽水,高丽看见唐军兵力很少,便大开城门渡过贵端水迎战,名振等人奋勇出击,大败高丽兵,杀死并俘虏一千多人,焚烧其外城及村庄,而后返回。
[6]癸未,以右屯卫大将军程知节为葱山道行军大总管,以讨西突厥沙钵罗可汗。
[6]癸未(十四月),任命右屯卫大将军程知节为葱山道行军大总管,讨伐西突厥沙钵罗可汗。
[7]壬辰,以韩瑗为侍中,来济为中书令。
[7]壬辰(二十三日),任命韩瑗为侍中,来济为中书令。
[8]六月,武昭仪诬王后其母魏国夫人柳氏为厌胜,敕禁后母柳氏不得入宫。秋,七月,戊寅,贬吏部尚书柳为遂州刺史。行至扶风,岐州长史于承素希旨奏漏泄禁中语,复贬荣州刺史。
[8]六月,武昭仪诬陷王皇后和她的母亲魏国夫人柳氏求巫施厌胜术诅咒昭仪,高宗敕令禁止皇后母亲柳氏进入宫内。秋季,七月,戊寅(初十),将吏部尚书柳贬为遂州刺史。柳赴任走到扶风县,岐州长史于承素揣摸圣意上奏称柳泄漏宫禁秘密,又贬为荣州刺史。
唐因隋制,后宫有贵妃、淑妃、德妃、贤妃皆视一品。上欲特置宸妃,以武昭仪为之,韩瑗、来济谏,以为故事无之,乃止。
唐朝因袭隋朝制度,后宫有贵妃、淑妃、德妃、贤妃,都是正一品。高宗想要特别设置一个宸妃,封给武昭仪,韩瑗、来济谏阻,认为无旧例可循,于是作罢。
中书舍人饶阳李义府为长孙无忌所恶,左迁壁州司马。敕未至门下,义府密知之,问计于中书舍人幽州王德俭,德俭曰:“上欲立武昭仪为后,犹豫未决者,直恐宰臣异议耳。君能建策立之,则转祸为福矣。”义府然之,是日,代德俭直宿,叩阁上表,请废皇后王氏,立武昭仪,以厌兆庶之心。上悦,召见,与语,赐珠一斗,留居旧职。昭仪又密遣使劳勉之,寻超拜中书侍郎。于是卫尉卿许敬宗、御史大夫崔义玄、中丞袁公瑜皆潜布腹心于武昭仪矣。
中书舍人、饶阳人李义府为长孙无忌所厌恶,降职为壁州司马。敕令还未到门下省,李义府已经暗中得知,便向中书舍人、幽州人王德俭问计,德俭说:“高宗想要立武昭仪为皇后,正在犹豫不决,一直担心宰相们会有异议。你如果能提建议立武氏为后,则转祸为福了。”李义府同意他的话,这一天,他代替德俭值宿,叩门向高宗上表章,请求废掉王皇后,立武昭仪为后,以满足黎民百姓的愿望。高宗十分高兴,亲自召见李义府,与他谈话,赐给珍珠一斗,留下他官居原职。武氏又暗中派人慰劳勉励他,不久破格提拔为中书侍郎。在此之后,卫尉卿许敬宗、御史大夫崔义玄、御史中丞袁公瑜都暗中向武氏表达其效忠之心。
[9]乙酉,以侍中崔敦礼为中书令。
[9]乙酉(二十七日),任命侍中崔敦礼为中书令。
[10]八月,尚药奉御蒋孝璋员外特置,仍同正员。员外同正自孝璋始。
[10]八月,尚药局奉御蒋孝璋为定员二人之外的特置人员,品级仍同正员。员外同正的官职从孝璋开始。
[11]长安令裴行俭闻将立武昭仪为后,以国家之祸必自此始,与长孙无忌、褚遂良私议其事。袁公瑜闻之,以告昭仪母杨氏,行检坐左迁西州都督府长史。行俭,仁基之子也。
[11]长安县令裴行俭听说朝廷将要立武昭仪为皇后,认为国家的祸患必定从此开始,便与长孙无忌、褚遂良私下议论此事。袁公瑜听说后,将这一情况告诉武氏母亲杨氏,行俭因此获罪,贬为西州都督府长史。行俭是裴仁基的儿子。
[12]九月,戊辰,以许敬宗为礼部尚书。
[12]九月,戊辰(初一),任命许敬宗为礼部尚书。
上一日退朝,召长孙无忌、李、于志宁、褚遂良入内殿。遂良曰:“今日之召,多为中宫,上意既决,逆之必死。太尉元舅,司空功臣,不可使上有杀元舅及功臣之名,遂良起于草茅,无汗马之劳,致位至此,且受顾托,不以死争之,何以下见先帝!”称疾不入。无忌等至内殿,上顾谓无忌曰:“皇后无子,武昭仪有子,今欲立昭仪为后,何如?”遂良对曰:“皇后名家,先帝为陛下所娶。先帝临崩,执陛下手谓臣曰:‘朕佳儿佳妇,今以付卿。’此陛下所闻,言犹在耳。皇后未闻有过,岂可轻废!臣不敢曲从陛下,上违先帝之命!”上不悦而罢。明日又言之,遂良曰:“陛下必欲易皇后,伏请妙择天下令族,何必武氏。武氏经事先帝,众所具知,天下耳目,安可蔽也。万代之后,谓陛下为如何!愿留三思!臣今忤陛下,罪当死。”因置笏于殿阶,解巾叩头流血曰:“还陛下笏,乞放归田里。”上大怒,命引出。昭仪在帘中大言曰:“何不扑杀此獠!”无忌曰:“遂良受先朝顾命,有罪不可加刑。”于志宁不敢言。
有一天高宗退朝后,宣召长孙无忌、李世、于志宁、褚遂良进入内殿。褚遂良说:“今天皇上宣召,多半是为了后宫的事,皇上的主意既已定了,违抗者必是死罪。太尉是元舅,司空是功臣,不可以让皇上承担杀元舅与功臣的不好名声。我褚遂良乃是自平民起家,没有汗马功劳,到了今日这个地位,而且接受先帝托孤,不以死谏诤,无颜去见先帝!”李世称病没去内殿。无忌等人到了内殿,高宗对他们说:“皇后没有子嗣,武昭仪有,如今朕想立武昭仪为皇后,你们看怎么样?”褚遂良答道:“皇后出身名家,是先帝为陛下娶的。先帝临死的时候,拉着陛下的手对我说:‘朕的好儿子好儿媳,如今就交付给你了。’这些话都是陛下亲耳听到的,言犹在耳。未听说皇后有什么过错,怎么能够轻易废掉呢!我不敢曲意顺从陛下,以违背先帝的遗愿!”高宗十分不高兴,只好作罢。第二天又言及此事,褚遂良说:“陛下一定要更换皇后,我请求遴选全国的世家望族,何必非武氏不可。武氏曾经侍奉过先帝,这是众所周知,天下人的耳目,怎么能遮掩呢?千秋万代之后,人们又将怎么评价陛下呢?愿陛下三思而后行!我今日触怒陛下,罪该处死。”说完将朝笏放在殿内台阶上,解下头巾磕头直到血流满面,说道:“还给陛下朝笏,乞求放我回老家去。”高宗勃然大怒,命人将他带出去。武昭仪在隔帘内大声说道:“何不就地杀了这老东西!”长孙无忌说:“褚遂良是先朝顾命大臣,有罪也不可以加刑。”于志宁不敢说话。
韩瑗因间奏事,涕泣极谏,上不纳。明日又谏,悲不自胜,上命引出。瑗又上疏谏曰:“匹夫匹妇,犹相选择,况天子乎!皇后母仪万国,善恶由之,故嫫母辅佐黄帝,妲己倾覆殷王,云:‘赫赫宗周,褒姒灭之。’每览前古,常兴叹息,不谓今日尘黩圣代。作而不法,后嗣何观!顾陛下详之,无为后人所笑!使臣有以益国,菹醢之戮,臣之分也!昔吴王不用子胥之言而麋鹿游于姑苏。臣恐海内失望,棘荆生于阙庭,宗庙不血食,期有日矣!”来济上表谏曰:“王者立后,上法乾坤,必择礼教名家,幽闲令淑,副四海之望,称神祗之意。是故周文造舟以迎太姒,而兴《关雎》之化,百姓蒙祚;孝成纵欲,以婢为后,使皇统亡绝,社稷倾沦。有周之隆既如彼,大汉之祸又如此,惟陛下详察!”上皆不纳。
韩瑗找个时机上奏疏,流泪极力劝阻废皇后,高宗不予采纳。他第二天又劝谏,悲伤得不能自已,高宗命人将他带出去。韩瑗又上奏疏劝谏道:“一般的夫妇,还要相互选择后再结合,何况天子呢?皇后乃是天下妇女的仪范,善恶由她而生,所以说嫫母辅佐黄帝;妲己倾覆殷朝,《诗经》说:‘赫赫有名的宗周,就灭在褒姒之手。’每次观览前朝史事,常会发出感慨,没想到今天圣明之世也会受到玷污。作事不依法度,后世将如何看呢!希望陛下再三考虑,不要让后人讥笑。假使臣下我的话有益于国家,即使被剁成肉酱,臣也死得其所!当年吴王不听伍子胥的话,结果吴都姑苏破败,麋鹿出没。臣下我担心陛下令海内之人失望,使宫廷长满荆棘,宗庙不能继续享有祭祀的情况,为期不远了!”来济上表章劝谏说:“君主册立皇后,应该依据天地之理,必须选择名门礼教之家的淑女,幽雅娴静,贤淑美好,才可与人的厚望相副,也能称神灵的意图。所以说周文王造船迎接太姒,这才有《关雎》的教化,百姓承受福祚;汉成帝纵欲成性,以婢女为皇后,使皇统断绝,社稷倾覆。周代的隆盛是那样,汉代的祸患又是这样,希望陛下明察!”高宗对这些谏言都不予采纳。
他日,李入见,上问之曰:“朕欲立武昭仪为后,遂良固执以为不可。遂良既顾命大臣,事当且已乎?”对曰:“此陛下家事,何必更问外人!”上意遂决。许敬宗宣言于朝曰:“田舍翁多收十斛麦,尚欲易妇;况天子欲立后,何豫诸人事而妄生异议乎!”昭仪令左右以闻。庚午,贬遂良为潭州都督。
又一天,李世进宫见高宗,高宗问他:“朕想要立武昭仪为皇后,褚遂良固执己见认为不可以。褚遂良既是顾命大臣,他反对,那么事情就应该停止吗?”李世答道:“这是陛下的家事,何必又去问外人呢!”高宗废后主意于是定了下来。许敬宗在朝中扬言道:“庄稼汉多收了十斛麦子,还想着要换个老婆呢?何况天子要立皇后,人们又何必管那么多事而妄生异议呢?”武昭仪让身边的人将此话讲给高宗听。庚午(初三),将褚遂良贬为潭州都督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