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主页>国学>史部>

《逸周书·卷六·谥法解》全文/译文(2)

来源:zhuakuai.com  作者:佚名  时间:2017-01-11  

  译文

  周公旦与太公望开创了成王基业。因为武王在牧野建了大功,死后将安葬,就制定了谥号,于是叙明制谥法则。

  谥,是行为的记录;号,是功劳的标志;车马服饰,是地位的表现。所以,道德高尚就得到大名号;道德低下就得到小名号……道德行为出于自身,而名号生于别人。

  无法让人给他命名的称“神”。

  举良善选贤才的称“圣”,敬宾客厚礼仪的称“圣”。

  德行如天高地厚的称“帝”。

  安定百姓以法为准的称“皇”。

  集仁、义在身的称“王”。

  赏罚公道的称“君”,民众都归从他的称“君”。

  为大家设立制度的称“公”。

  行为被八方响应的称“侯”。

  道德专一而不懈怠的谥号“简”,平易而不诋诽他人的谥号“简”。

  顺应天地自然规律的谥号“文”,道德广博深厚的谥号“文”,勤学好问的谥号“文”,慈惠爱民的谥号“文”,怜悯百姓又施恩惠有礼貌的谥号“文”,赐给百姓爵位的谥号“文”。

  刚强而理端的谥号“武”,威猛而英明有德的谥号“武”,战胜祸灾又平定动乱的谥号“武”,以法治民能使民服的谥号“武”,贪大功而屡用兵的谥号“武”。

  认真办事又尊从主上的谥号“恭”,尊重贤才又崇尚礼义的谥号“恭”,尊重贤能又恭敬谦让的谥号“恭”,已有过错能够改正的谥号“恭”,办事坚定不动摇的谥号“恭”,爱护百姓、抚养兄弟的谥号“恭”,讲礼仪、迎宾客的谥号“恭”,庇护父母过失的谥号“恭”,尊重贤良、礼让友善的谥号“恭”。

  了解四方安危的谥号“明”,诬陷怨谤不生的谥号“明”。

  威仪见于外表的谥号“钦”。

  深谋远虑又安定百姓的谥号“定”,安定百姓又效法古人的谥号“定”,行为纯正无差错的谥号“定”。

  征战能返回的谥号“麓”,思虑深远又接受规劝的谥号“嫠”。

  通古今又多才能的谥号“宪”。

  聪明而富于哲理的谥号“献”,心性通达事理的谥号“献”。

  性温柔,明事理又善良的谥号“懿”。

  使五世同宗祖的都安宁,谥号“孝”;惠顾下民,尊爱长辈的

  谥号“孝”;祭祀适时的谥号“孝”。

  秉承遗德而不违背的谥号“考”,深谋远虑而成就气节的谥号“考”。

  控制心性,能使行为庄重的谥号“齐”,出力辅佐促使成功的谥号“齐”。

  源头远长而流动通畅的谥号“康”,年成丰而民和乐的谥号“康”,以安乐抚慰民众的谥号“康”,使百姓自得安乐的谥号“康”。

  安定百姓设立政令的谥号“成”。

  推行道德又主持正义的谥号“穆”,内心所想表露于处的问谥号“穆”。

  敏捷而慎重的谥号“顿”,勤勉能追悔过失的谥号“顷”爱护百姓又协和万民的谥号“顷”。

  彰明道德而有功的谥号“昭”,仪容恭敬而美好的谥号“昭“,美名传播四方的谥号“昭”。

  保护百姓中的老年人的谥号“胡”,年高寿长的谥号“胡’。

  意志坚毅又行为果敢的谥号“刚”,追补以往过失的谥号“刚”。

  以宽和之德安定众人的谥号“静”,谦恭有礼又沉静少言的谥号“静”,宽宏乐观而善终的谥号“静”。

  治理政事而无过失的谥号“平”,办事依章法的谥号“平”,布纲纪把握准则的谥号“平”。

  依照正义而达到目的的谥号“景”,推行正义而行为果断的谥号“景”,想得久远又深思熟虑的谥号“景”。

  行为清白而守节操的谥号“贞”,深谋远虑又能成功的谥号“贞”,不隐瞒又公正无私的谥号“贞”,表里如一的谥号、“贞”。

  勇猛而刚毅果敢的谥号“威”,勇猛而强力果敢的谥号“威”,果断行事以伸张正义的谥号“威”。

  治理政事依法典而不衰的谥号“祁”。

  开辟疆土使远国归服的谥号“桓”,能慎重行事又勉励民众的谥号“桓”,开辟疆土兼并方国的谥号“桓”。

  道德纯一完备的谥号“思”。普察万民疾苦的谥号“思”,通盘考虑事事用心的谥号“思”,能追悔先前过失的谥号“思”。

  性格宽柔又慈爱百姓的谥号“惠”,爱百姓好施舍的谥号“惠”。

  性格温和又能接受规劝的谥号“慧”。

  善思考又能区别人的地位的谥号“元”,多行义事而百姓高兴的谥号“元”,开始建立国都的谥号‘‘元”,主持正义又推行德政的谥号“元”。

  屡次发动战事的谥号‘‘庄”,聪慧而坚强使人顺服的谥号“庄”,战胜敌人克服动乱的谥号“庄”,为国捐躯死于原野的谥号“庄”,屡次征战讨伐的谥号“庄”,使用武力而不成功的谥号“庄”。

  克制杀伐执掌国政的谥号“夷”,安定百姓喜好安静的谥号“夷”。

  主持正义赞扬善事的谥号“怀”,慈惠仁德而短寿的谥号“怀”。

  早晚警戒自己的谥号“敬”,早晚认真办事的谥号“敬”,善于顺合法典的谥号“敬”。

  口说仁义而不能兑现的谥号“丁”,糊涂而不顺从的谥号“丁”。

  以武立功又安定百姓的谥号“烈”,主持德政又遵循祖业的谥号“烈”。

  刚强而能成功的谥号“翼”,有深谋远虑的谥号“翼”。

  刚强有德能成事的谥号“肃”,成竹在胸而能决断的谥号“肃”。

  爱护百姓而喜欢办事的谥号“戴”,典礼不出现差错的谥号“戴”。

  死后心愿得以实现的谥号“灵”,乱法行私而不知减的谥号“灵”,尽知鬼神之事的谥号“灵”,不经努力而成名的谥号“灵”,死后现出鬼神之态的谥号“灵”,喜好祭祀鬼神的谥号“灵”。

  短寿夭折未成人的谥号“殇”,未成家而短命夭折的“殇”。

  德行不明而空占君位的谥号“隐”,无心在位而偏又不成的谥号“隐”。

  中年早逝的谥号“悼”,在恐惧中度日的谥号“悼”。

  不思恩惠又忘记恩惠的谥号“剌”,固执反常又坚持错误的谥号“刺”。

  不理政事不治家任其紊乱的谥号“荒”,喜好逸乐懈怠政事的谥号“荒”。

  在位期间遭遇外患的谥号“愍”,使百姓死伤的谥号“愍”,在位期间连续发生水旱疫灾的谥号“愍”,灾害与暴乱同时发生的谥号“愍”。

  早年孤单又短寿天折的谥号“哀”,谦恭仁惠而短寿夭折的谥号“哀”。

  早年孤单而失去君位的谥号“幽”,心思蔽塞而昏乱的谥号“幽”,起居无节号令不时的谥号“幽”。

  能有威严而行动敏捷的谥号“魏”,能有威严而仁惠有礼的谥号“魏”。

  废弃礼仪又疏远众人的谥号“炀”,好女色又远礼仪的谥号“炀”,好女色又荒政事的谥号“炀”,行为放纵而精神衰疲的谥号“炀”。

  心知耻丑而动则戒惧的谥号“甄”。

  有威德又刚强勇武的谥号“圉”。

  名声好又通情达理的谥号“宣”。

  治理百姓而没有恩德的谥号“使”。

  所作所为表里如一的谥号“憨”。

  战胜敌人又有壮志雄心的谥号“勇”。

  昭示功劳以安定百姓的谥号“商”。

  以文章描述古今的谥号“誉”。

  心里能揣度诸事是否合宜的谥号“度”。

  爱好平和不与人争的谥号“安”。

  表里中正又始终如一的谥号“白”。

  不出生在自己的国家的谥号“声”。

  暴戾而不认亲情的谥号“厉”,杀戮无罪之人的谥号“厉”。

  任人为官能符合他的实际能力的谥号“知”。

  遭遇荒年而没有粮食的谥号“穅”。

  名与实相符合的谥号“质”。

  不追悔以前的过错的谥号“戾”。

  温厚贤良令人爱之乐之的谥号“良”。

  恃仗威势而行为放纵的谥号“醌”。

  道德纯正令天下响应韵谥号“莫”。

  尽力施舍而无私心的谥号“类”。

  好变易而动乱百姓的谥号“躁”。

  仁慈祥和普遍顺从的谥号“顺”。

  满怀志向而多不得志的谥号“感”。

  身冒危险而事奉主上的谥号“忠”。

  思虑果断而深远的谥号“赶”。  ,

  懈怠国政而与外国交通的谥号“携”

  遭疏远而又承继大位的谥号“绍”。

  显明义行而掩盖过错的谥号“坚”。

  一开始就敏捷行事而行事得成的谥号“直”。

  内内外外都归顺的谥号“正”。

  言华美而无实质的谥号“夸”。

  教诲人而不知倦的谥号“长”。

  爱护百姓表现在用刑的谥号“克”。

  对赐予显得吝啬的谥号“爱”。

  违天理害百姓的谥号“抗”。

  喜欢廉洁又能自我克制的谥号“节”。

  选择好的跟着去做的谥号“比”。

  喜欢改换旧有的谥号“易”。

  名与实不相符合的谥号“缪”。

  思虑未出现差错的谥号“厚”。

  心地纯正有大度的谥号“匡”。

  谥“隐”,有哀怜之类的意思。谥“景”,有勇武之类的意思。施德,是“文”;除恶,是“武”。开辟土地是“襄”,征服远方是“桓”。以刚克人是“发”,以柔克人是“懿”。履行正道是“庄”,犯有过失是“僖”。敢做而不成功是“宣”,欲惠爱而内无德是“平”。取意坚定不移,以其明显特征为准,其余都与其相象。

  “和”,是会合之意。“勤”,是操劳之意。“遵”,是遵循之意。“爽”,是伤的意思。“肇”,是开始之意。“义”,是治理之意。“康”,是安宁之意。“怙”,是依仗之意。“享”;是祭祀之意。

  “胡”是大的意思。“服”是战败使服之意。“秉”,是顺从之意。“就”是聚合之意。“意”,是过的意思。“锡”,是给予之意。“典”是常的意思。“肆”,是放纵之意。“稼”,是虚空之意。“睿”是圣明之意。“惠”,是仁爱之意。“绥”,是安抚之意,“坚”是增长之意。“耆”,是强的意思。“考”,是完成之意。“周”是至极之意。“怀”,是思念之意。“式”,是法式之意。“布”是施放之意。“敏”,是疾速之意。“捷”,是攻克之意。“载”是记事之意。“弥”,是长久之意。

大家都在看

《古文观止》简介

《古文观止》简介

《古文观止》是清人吴楚材、吴调侯于康熙三十三年(1694年)选定的古代散文选本。二吴均是浙江绍兴人,长期设馆授徒,此书是为学生编的教材。除本书外,二吴还细著了《纲鉴易知录》。《古文观止》由清代吴兴祚审定并作序...

古文典籍 370 阅读

《荀子》名言

《荀子》名言

学不可以已。青,取之于蓝,而青于蓝。《劝学》 大巧在所不为,大智在所不虑。《天论》 木受绳则直,金就砺则利,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,则知明而行无过矣。《劝学》 不登高山,不知天...

国学赏析 1754 阅读

儒家十三经之《周礼》简介

儒家十三经之《周礼》简介

《周礼》是儒家经典,西周时期的著名政治家、思想家、文学家、军事家周公旦所著,今从其思想内容分析,则说明儒家思想发展到战国后期,融合道、法、阴阳等家思想,与春秋孔子时思想发生极大变化。《周礼》所涉及之内容...

古文典籍 136 阅读

《诗经·国风·周南》葛覃 原文/译文/赏析

《诗经·国风·周南》葛覃 原文/译文/赏析

葛覃 葛之覃兮,施于中谷,维叶萋萋。 黄鸟于飞,集于灌木,其鸣喈喈。 葛之覃兮,施于中谷,维叶莫莫。 是刈是劐,为纟希为纟谷,服之无肄。 言告师氏,言告言归。 薄污我私, 薄浣我衣。害浣害否,归宁父母。 注释 ①葛...

经部 366 阅读

后赤壁赋

后赤壁赋

简介: 本文是《前赤壁赋》的姐妹篇。全文以叙事写景为主,主要写江岸上的活动,具有诗情画意。孟冬赤壁江流有声,断岸千尺,山高月小,水落石出的山水特征,得到了生动、逼真的反映。 〔宋〕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,步自雪...

古文典籍 140 阅读

《大学》简介

《大学》简介

《大学》概述 《大学》原为《礼记》第四十二篇。宋朝程颢、程颐兄弟把它从《礼记》中抽出,编次章句。朱熹将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、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合编注释,称为《四书》,从此《大学》成为儒家经典。至于《大学》的...

古文典籍 155 阅读

山海经简介

山海经简介

《山海经》全书现存18篇,据说原共22篇,约32650字。分为《山经》和《海经》两个大的部分,是一部富有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地理书。共藏《山经》5篇、《海外经》4篇、《海内经》4篇、《大荒经》5篇。《汉书艺文志》载此书时作...

古文典籍 275 阅读

《论语》简介

《论语》简介

《论语》 是记载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,共四十卷,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,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,是首创语录体。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源于此,儒家(在春秋战国时期与墨家对立)创始人...

古文典籍 203 阅读

楚辞内容简介

楚辞内容简介

楚辞又称“楚词”,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。作品运用楚地(今两湖一带)的文学样式、方言声韵,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、历史风情,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。汉代时,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“承袭屈...

古文典籍 249 阅读

了凡四训简介

了凡四训简介

了凡四训简介 《了凡四训》,种德立命、修身治世类教育书籍。作者为明代袁黄,字坤仪,后改名了凡,作于六十九岁,全文分四个部分。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,讲述了改变命运的过程。原本为教训自己的儿子,故取名《训子文...

古文典籍 152 阅读

乐府诗集简介

乐府诗集简介

乐府诗集简介 乐府,本是掌管音乐的机关名称,最早设立于汉武帝时,南北朝也有乐府机关。其具体任务是制作乐谱,收集歌词和训练音乐人才。歌词的来源有二:一部分是文人专门作的;一部分是从民间收集的。后来,人们将乐...

古文典籍 187 阅读

陋室铭

陋室铭

简介: 本篇文章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,洁身自好、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。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,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。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做铭。 山不在高,有仙则名...

古文典籍 269 阅读

《诗经·国风·周南》关雎 原文/译文/赏析

《诗经·国风·周南》关雎 原文/译文/赏析

关雎 关关雎鸠,在河之洲。窈窕淑女,君子好逑。 参差荇菜,左右流之。窈窕淑女,寤寐求之。 求之不得,寤寐思服。悠哉悠哉,辗转反侧。 参差荇菜,左右采之。窈窕淑女,琴瑟友之。 参差荇菜,左右芼之。窈窕淑女,钟鼓乐...

经部 2415 阅读

前赤壁赋

前赤壁赋

创作背景 《赤壁赋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――被贬谪黄州期间。元丰二年(1079年),因被诬作诗谤讪朝廷,遭御史弹劾,被捕入狱,史称乌台诗案。苏轼因写下《湖州谢上表被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,被捕入狱。几经重...

古文典籍 247 阅读

《中庸》简介

《中庸》简介

《中庸》原是《小戴礼记》中的一篇。作者为孔子后裔子思,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。《中庸》是被宋代学人提到突出地位上来的,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,北宋程颢、程颐极力尊崇《中庸》。南宋朱熹又作《中庸章...

古文典籍 357 阅读